炒股配资官网
股票操盘手 炒股 信贷9 .78万亿元、社融15万亿元彰显经济韧性底色
“数”览一季度金融“成绩单”
编者按
首季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15万亿元、新增贷款9.78万亿元、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%……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中国金融数据显示,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与内部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下,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。M2与M1增速差收窄释放市场活力信号,政策托底与信贷企稳正推动“稳增长”动能持续释放。
观 数
读 数
政策工具需要更精准协同
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,一季度,人民币贷款增加9.78万亿元,同比多增3200亿元;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5.18万亿元,比2024年同期多2.37万亿元;3月末,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2.96万亿元,同比增长8.4%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。与此同时,数据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。
首先看货币供应量。数据显示,3月末,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%,狭义货币M1同比仅增1.6%,虽然两者增速剪刀收窄至5.4个百分点,但仍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尚未完全恢复。尽管央行通过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,但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渗透效率仍需提升。
其次看贷款市场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人民币贷款增加9.78万亿元。其中,住户贷款增加1.04万亿元,企(事)业单位贷款增加8.66万亿元,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866亿元。从数据来看,居民部门贷款疲软,这既源于房地产销售低迷导致的按揭需求萎缩,也源于消费信心不足,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完善和收入分配改革提振居民边际消费倾向。
同时,在社会融资规模中,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减少4729亿元,暴露出民营经济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。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300亿元,同比少增202亿元,反映中小企业票据融资难度加大,还需进一步疏通普惠金融渠道。
不过,也要看到,政府债券融资的爆发式增长,成为稳增长政策发力的最显著注脚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政府债券净融资3.87万亿元,同比多增2.52万亿元。这一激增既包含专项债提前下达以支持基建投资,也涉及隐性债务置换等化债操作。财政部此前推行的“债务限额置换”政策,即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政策,通过将高息隐性债务置换为低息显性债务,预计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的地方利息支出,为财政腾挪出更多空间支持内需。
不难发现,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与内部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下,如何通过政策工具激活市场内生动力,成为稳增长的关键命题。换而言之,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,政策工具需要更精准协同。其中,在货币政策方面,要在维持适度宽松基调的同时,探索定向降息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联动,压缩银行净息差以推动LPR下行。在财政政策方面,要加快特别国债发行,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、城中村改造等“民生+投资”双属性项目,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。此外,还要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,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,最终实现从“政策输血”到“市场造血”的动能转换。